找到相关内容522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百法别释

    ,胜过恶故,名之为善,即信、惭、愧、,痴、精进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信谓于实德能,深忍乐欲,心净为性,对治不信,乐善为业。此信自性,谓心净,当知信有二义:一者诚信,真实不显。二者信任...,及与恶见,过不在信也。惭,谓依自法力,崇重贤善为性,对治惭,止息恶行为业。愧,谓依世间力,轻拒暴恶为性,对治无愧,止息恶行为业。,谓于顺益境著为性,对治贪著作善为业。,谓于违损境恚为性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647993.html
  •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浅解

    善十一者,一信,二精进,三惭,四愧,五,六嗔,七痴,八轻安,九不放逸,十行舍,十一不害。”   什么名善?它能令行人此世、他世得顺于法性之利益,故名为善。 一信。信即信仰,有...息诸恶行为业用。   五是悭贪。就是对于三界所有乐报以及三界有漏善因,知道无常变坏,所耽著、贪恋,故名。它以所贪著为体性,别则能对治贪著,通则能作众善为业用。   六嗔。嗔是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1758263.html
  • 唯识三十论释(2)——守培法师

    位。善位心所,其相云何?颂曰:  善谓信、惭、愧,等三根,勤、安、不放逸,行舍及不害。  心出染曰善。非善恶之善。以善恶记,皆染心故。以下言善皆如此。若不如此,即违论义故。善事无量,依颂说有十一法:谓信、惭、愧、嗔、痴、勤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云何为信?于实、德、能,深忍乐欲,心净为性。对治不信,乐善为业。谓信佛者,要具三义:  一、闻说佛法,有实体,不同世法虚而不实,...

    守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468370.html
  • 《安慧释》梵汉对照

    颂曰:   唯舍受,是记。   “此中”即指阿赖耶识,因其所论性,所以和它联系起来。于阿赖耶识是舍受,不是乐,也不是苦,因为已将苦、乐二者从其所缘行相分离。又因、嗔...rdquo;,即记。善与嗔、痴相应,不善与、嗔、痴相应,俱非与善、不善相应,其意非善非不善,又与几心所相应呢?与何心所相应呢?故说颂曰:   此心所遍行、别境、善、烦恼、   随烦恼、...

    韩廷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1.html
  •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

    身柔软性、心柔软性、身正直性、心正直性  (三) 惭、愧  (四) 嗔、痴  (五) 寻、伺  (六) 欲  (七) 精进  (八) 胜解  (九) 念  (十) 喜、悲  (十一) 中...如下:  信、身柔软性、心柔软性、身正直性、心正直性、惭、愧、嗔、痴、寻、伺、欲、精进、胜解、念、喜、悲、中舍性、身轻安、心轻安、身轻快性、心轻快性、身练达性、心练达性、身适业性、心适业性。...

    释见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047577.html
  • 大菩提乘(一)

    名为四佛地,因为它们有利于成就正等正觉。  十六种内心气质  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,它影响人的个性之形成。基本上有两种,即是善与恶。有十六种善的内心气质,即:倾向于出离、隐居、瞋、痴、解脱及每一个波罗蜜。  由于强烈的出离倾向,菩萨看透欲乐与在家生活的危险;由于强烈的隐居倾向,他看透群体社交生活的危险;由于强烈的瞋与痴倾向,他看透、瞋、痴的危险;由于强烈的解脱倾向,他看透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4449272.html
  • 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

    。修行不外知苦断集修道证灭,何以有正与不正?此乃依无相戏论说知断证修,即谓之正;若有相有有著有戏论说知断证修,即谓之不正。如是能正修行,即能如实解了四谛实义,亦即循次能趣入第一义谛也。此中...而生,若能了知烦恼之本然与一切法之本然无异,皆为性空无实,如是有了知烦恼本然之智,自有烦恼之行。如对治贪等之等行,了知烦恼本然後,即不期而生。至於佛心现一切有情烦恼,而佛心实烦恼,以佛只有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3366681.html
  • 试探唯识法门在心灵环保中的应用

    很有必要的。《唯识三十颂》曰:“善谓信、惭愧、等三根,勤安不放逸,行舍及不害。”8   第一信:是指身心如一,内外一致的崇奉。相信,信仰在所有的宗教里都是最根本的。因为&...云何为愧,依世间力,轻拒暴恶违性,对治无愧,止息恶行为业。”11惭与愧一样,皆能起到止恶行善的目的,皆是进行心灵环保必不可少的二要素。   第四:贪婪是一种心理上的匮乏与饥饿感,会...

    释法瑛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4367859.html
  • 促进和谐是佛教的特质

    信心是以理智为基础,以实现人间的和乐为目的,而不是把信心拿来服务佛陀开创的佛教。在俱舍论中,世亲菩萨也对信心作分析说,信是条件性的“相对善”,不是条件的“自性善”。因为信需要有条件配合才是善,所以信心中一定要具有、痴、有惭、有愧等素质,才算是净信,否则信心也可发展为不善的动力。  三、佛教的净土是直下的  凡是宗教,都要提生死问题,一谈生死,又免不了要讲天堂与地狱。很多宗教的结论都认为...

    宏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4339410.html
  •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

    、胜解、三摩地。  (二)大善地法十:信、不放逸、轻安、舍、惭、愧、嗔、不害、勤。  (三)不善心所十八:  (A)大烦恼地法六──疾(无明)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沉、掉举。  (B)大不善地...作意、触、受、想、思。  (二)别境心所五:欲、胜解、念、定(三摩地)、慧。  (三)善心所十一:信、精进(勤)、惭、愧、嗔、痴、轻安、不放逸、行舍、不害。  (四)不善心所二十六:  (A...

    叶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0239729.html